枞阳简介
枞阳,古称宗子国,隶属于安徽省铜陵市,地处安徽省中南部,长江北岸,大别山之东南麓,地跨北纬30°39′—31°05′,东经 117°04′—117°34′。西以白兔湖、菜子湖与桐城市共水;西南一隅与安庆市宜秀区、迎江区毗邻;北与芜湖市无为市、合肥市庐江县两县接壤;东与铜陵郊区交界,南与池州贵池区隔江相望。枞阳县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,全年四季分明、气候温和、雨量充沛、光照充足。东西长49.4千米,南北宽50.9千米,县域总面积1473.39平方千米,辖16个乡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。户籍人口77.29万人。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201.9亿元,比上年增长5.5%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.15亿元,增长12.7%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69元,增长7.1%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357元,增长4.7%。
枞阳县有浮山风景区、白云岩、大青山、岱鳌山、旗山、望龙庵、陈氏宗祠、汉武帝射蛟台、陶侃洗墨池等名胜古迹。有科学家、文学家、思想家方以智、“桐城文派”三祖方苞、刘大櫆、姚鼐,以及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席章伯钧、外交家黄镇、中国“计算机之父”慈云桂、美学家朱光潜等著名人物。
【历史沿革】
西汉武帝元封五年(前106年),始设枞阳县。隋初为枞阳县,开皇十八年(598年)改为同安县。唐至德二年(757年)改为桐城县。北宋为桐城县,先后属准南路舒州同安郡、准南西路德庆军。南宋为桐城县,绍兴十七年(1147年)改德庆军为安庆军;庆元元年(1195年)改军为府,属安庆府,仍隶属准南西路。元为桐城县,先后属江准行省安庆路、江浙行省安庆路、河南江北行省安庆路。明为桐城县,先属宁江府,洪武六年(1373年)属安庆府,直隶南京。清为桐城县,初属江南省安庆府,康熙六年(1667年)属安徽省安庆府。中华民国初为桐城县,民国元年(1912年)直隶安徽省,民国三年属安徽省安庆道,民国十七年又直属安徽省,民国二十一年属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,民国二十五年属安庆行政督察专员公署,民国二十九年属安徽省第一专区。民国二十四年,枞阳县境为桐城第四区、第五区。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,划庐江、桐城大部分地区置桐庐县,属中共皖西工委领导。
1949年2月18日,中共皖西二地委划桐城东乡全部、南乡大部、北乡一部及庐江、无为两县少量地区重置桐庐县,县治初设项铺镇(白云区),1949年10月移至汤沟镇(汤家沟)。1951年2月24日更名为湖东县,属皖北行署安庆行政区人民专员公署。1954年7月,汤沟镇被洪水淹没,县治临时迁至义津镇,11月7日迁入枞阳镇。1955年5月,国务院批准湖东县更名为枞阳县。枞阳县先属安徽省安庆专区、安庆地区,后属安庆市。2016年1月,枞阳县划归铜陵市管辖。2018年10月14日,枞阳县周潭镇、陈瑶湖镇、老洲镇整建制划入铜陵市郊区。
【行政区划】
根据省民政厅2021 年1月11日《关于同意铜陵市调整枞阳县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》(皖民地函〔2021〕1号),同意撤销枞阳县铁铜乡和枞阳镇,设立新的枞阳镇;同意撤销枞阳县凤仪乡和𠙶山镇,设立新的𠙶山镇;同意撤销枞阳县长沙乡和汤沟镇,设立新的汤沟镇。2021年2 月20日,枞阳县召开区划调整会商会,2 月26日召开区划调整领导小组会议。3月1日,新设立的枞阳镇、𠙶山镇和汤沟镇分别召开区划调整宣布大会。是年,枞阳县下辖枞阳镇、官埠桥镇、雨坛镇、义津镇190个行政村和24个社区。